科技焦点网

崔洪建:摸清欧洲说的中国“制度威胁”幻象

2020-09-23 11:36   来源: 互联网

中欧关系在官方层面得以稳定,但一些欧洲舆论仍担心中国的"制度性出口"是"政治威胁"。"尽管中国一再强调,它不参与意识形态对抗,也不像中国模式那样"出口",但欧洲方面对中国的"政治威胁"的看法仍然顽固,短期内难以改变。所谓的"山里贼易破,难伤贼心"。面对欧洲的中国,"偷心贼"是什么?


第一,欧洲在破译中国经济成就密码中找到了系统性的制度支撑因素。中国的增长速度和韧性超乎欧洲想象,具有系统性特征,即国家与社会同构,政治与经济共振,个人与群体相互契合。这些特征,在欧洲自己对中国的想象中,应该是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消解的"非现代性",但中国的实践并没有按照欧洲的经验和设计而发生。这给欧洲带来了强有力的理念和经验:一个得到系统支持的中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轨迹前进,而不需要向西方借力,也不需要邯郸学步。制度结构最简单的定义是政治制度,因此欧洲对中国经济成功的理解开始扩展到"政治成功",中国的经济竞争优势开始被视为政治制度的产物。这一变化正在打破欧洲根深蒂固的"非西方民主不会促进经济繁荣"的神话。


1600832342984338.jpg


中欧之间的差异并不必然导致竞争甚至对抗,这对于多民族共存,追求"和而不同"的中国来说并不难理解和接受,但对于从帝国崩溃和殖民失败历史中走出来的欧洲来说,却很难接受二是欧洲自身的历史经验和对异见政治形式的偏见,容易把‘不同’引入‘竞争’。信仰一个神,认同单一‘民族国家’结构的欧洲,其实也能接受‘和合’。在对异见政治形态的理解上,只要浅薄的欧洲舆论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冷战时期东欧的历史进行不恰当的类比,普通欧洲人就能很快得出结论: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将使欧洲重新回到"不可承受的过去",因此"制度竞争"在所难免


最后,在时代和格局的快速变化中,欧洲的仓促反应和政治投机可能会犯"急切求医"的错误。欧洲不愿在中美竞争中迷失自我,但还未能在中美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愿"与"不能"的矛盾一直折磨着欧洲。为了让自己更舒服,欧洲倾向于把与美国的政治联盟和与中国的经济伙伴作为对抗乱世的生存策略。为了使这一生存战略奏效,欧洲自然要刻意在政治上与中国拉开距离,制造更多"中国政治威胁"的幻想和叙事,否则很难信任美国。但欧洲应该看到的是,美国不愿意让欧洲以"政治忠诚"换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美国正在动用一切手段迫使欧洲背弃自己,否则一些欧洲国家在对五个G表态后,就没有必要再开放全球供应链;在伊朗核问题上,将无需高调制裁伊朗,迫使欧洲退出交易后让步;在北西2号输气管道搁浅100公里后,欧洲的能源安全就没有必要再施加额外的制裁了


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欧洲都应该清醒地思考,在过去的经验中如何与中国相处,如何在实际合作中尽力维护彼此的积极理解,如何在不扩大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扩大共同利益,这些宝贵的经验仍然是确保中欧今天和平共处和开放合作的金科玉律。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科技焦点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